一.動物的不了情
顧名思義,“不了情”是一種無法割舍的、不能斷絕的情感和行為。在自然界,人是最高級的生物,具有豐富的感情,但這并不是人類所專有;動物也不例外,無論是兇猛的虎豹,還是或溫順的兔羊,抑或是天上飛的鳥、水里游的魚,乃至低等、小小的冷血動物,也都無處不在地充滿著至深親情的生命贊歌。
因為,在動物世界里,除了為生存競爭、弱肉強食的天定法則外;為了繁衍后代并保持種群的數(shù)量,在動物世界的雌雄之間、親子之間、老幼之間、群體之間、種族之間;甚至超越種群,在許多動物與人類之間,都存在有很多忠誠、友愛、智慧、勇敢、無私、獻身等,彌足珍貴的情愛,古今中外都有人觀察到、并記述過;有些記載,為后人所向慕,并作為成語,世代相承沿用。
英國生物學(xué)家、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(C.R.Darwin, 1809-1882)曾說過:“低等動物像人類一樣,顯然能夠感覺到快樂和痛苦、幸福和悲傷”。
印度著名詩人、文學(xué)家泰戈爾(1861-1941)也說過:“小牛被宰了,母牛憂郁得產(chǎn)不出奶,農(nóng)人把小牛的皮剝下來,里面塞了稻草,放到母牛面前,于是母牛又產(chǎn)奶了”。
我國早在戰(zhàn)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、文學(xué)家莊子(約公元前369-286)在《莊子·大宗師》寫道:“泉涸,魚相與處于陸,相呴以濕,相濡以沫”;意思是:泉水干涸了,魚被擱淺在陸地上,它們互相將口里的泡沫吹吐到對方的身上,以保持一點點的濕潤。此后,人們常用“相濡以沫”比喻人際之間患難與共的深厚感情。
同是戰(zhàn)國時期楚國的詩人屈原(公元前340-278)在《九章·涉江》寫道:“鳥飛反故鄉(xiāng)兮,狐死必首丘”;意思是:鳥飛千里,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老窩,狐貍死的時候,據(jù)說它的頭總是朝著居穴所在的故丘。后人則以“狐死首丘”來表達自己不忘本、思故鄉(xiāng)的情懷。
東晉著名文學(xué)家陶淵明(約365-427)在其《歸園田居》中有“羈鳥戀舊林,池魚思故淵”的詩句。
此外,我國的先人們留下了許多有關(guān)動物情感的故事和成語,如:慈烏反哺、鵓鴿呼雛、羊羔跪乳、馬不踢母、舐犢情深、首尾就烹、母犬觸柱、稚犬?dāng)阑?/span>、比翼雙飛、鸞鳳和鳴、交頸相擁、犬埋母骨、兔死狐悲、烏鳥之情、代馬依風(fēng)、鶼鰈情深、猴子塞創(chuàng)、猿拔母箭;虎毒不食子、母子不相交、鳥帶箭喂雛、猿垂死乳子、鹿得草鳴其群、蜂見花聚其眾,等等;還有好多、好多。并且在每一條成語的背后,都有一個老祖宗留下的真實、美妙的動物情感故事。
《物猶如此》一書,是前清翰林徐謙(1871-1940) 晚年所著。他將散見于各種典籍中關(guān)于動物的種種情感方面的成語、見聞或故事,分門別類、輯錄成冊,共十四篇,即孝友、忠義、貞烈、慈愛、恤孤、眷舊、踐信、守廉、翼善、救難、酬德、雪冤、知幾、通慧;還加以點評、詩贊。所取書名的實質(zhì)含義是:“物猶如此、人當(dāng)何如”;言下之意是希望讀者以書中這些動物的美德善行作為一面鏡子,來對照自己的不足,獲取做人的良知。后來,還有作者相繼出版了“新編物猶如此”(1986)、“動物的人性光輝:《物猶如此》白話選譯”(2013)等書。
由我國現(xiàn)代著名畫家豐子愷(1898-1975)作畫、由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師(李叔同,1880-1942)撰文,所共同編寫的《護生畫集》,就是將古傳的、動物情感方面的成語,逐句地繪圖、配文、并提供出處;創(chuàng)作的過程前后相繼長達四十六年之久,成為倆位藝術(shù)巨匠絕世合作的極品、呼吁珍愛生靈的杰作。
2003年,我國著名兒童文學(xué)家沈石溪(1952-)所著的《動物親情故事》,就倍受讀者歡迎。
……
現(xiàn)在,隨著人們對動物福利問題的日益關(guān)注,以及相關(guān)研究的不斷深入,各種與動物有關(guān)的親情事件也經(jīng)常見諸報端和網(wǎng)絡(luò)。下面,僅就少數(shù)動物在進化過程中,為了生存和種族繁衍,在求偶、相伴、愛幼、尊老、友愛、喪葬等方面有記錄的部分資料,摘記于下:
二.求偶
求偶是動物最原始的本能,是動物繁衍的前奏,也是動物種群自我選育、優(yōu)育的基礎(chǔ)。動物求偶與人類求婚有很多相似之處,方式也豐富多彩。
在動物界,求偶多數(shù)是雄性主動。每一種雄性動物,都有自己特定的求偶行為儀式;如:引吭高歌、喃喃細(xì)語、盛裝炫耀、婆娑起舞、氣味傳情、殷勤獻物、搔首弄姿、接觸觸摸、情敵決斗、改變體色、占有領(lǐng)地,以及發(fā)光、聚合、抱對、蒙騙,等等;不管那種方式,最終,都能有效地引得“情人來相會”,或是圓滿地“抱得美人歸”。
眾所周知的孔雀開屏,就是一種求偶的方式。在繁殖季節(jié),雄孔雀展開它那五彩繽紛、色澤艷麗的尾屏,還不停地做出各種各樣優(yōu)美的舞蹈動作,炫耀自己的美麗,以求得其貌不揚的雌孔雀的青睞。
啄木鳥在求愛時,是用自己堅硬的嘴,在空心的樹干上有節(jié)奏地敲打,就像拍發(fā)電報那樣,發(fā)出清脆“篤篤”的求愛聲。
海鳥燕鷗的求愛方式較為實際,雄燕鷗叼來一條小魚,放在雌燕鷗的旁邊,如果雌燕鷗看了小魚一眼,雄燕鷗便會抓住時機,大獻殷勤;如果雌燕鷗吃下了這條小魚,接下來便是比翼雙飛了。
南極地區(qū)的大型海鳥信天翁在求愛時,嘴里不停地唱著“咕咕”的歌;同時,又像頗有風(fēng)度的紳士,非常有禮貌地、以不停彎腰鞠躬的方式向雌性信天翁示愛;尤其喜歡把喙伸向空中,以便向它們的愛侶展示其優(yōu)美的曲線。
軍艦鳥是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大型海鳥,有“飛行冠軍”之稱。在求偶時,除了搖擺身軀,拍打雙翅,向雌鳥炫耀自己的英俊形象外,還極力膨脹起它那像紅氣球一樣的喉囊,喉囊鼓得越大,就越受雌鳥的垂青。
生活在南極不毛之地的阿德里企鵝,在求愛前需要挑選一些卵石作為見面禮,這種禮物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是很難找到的,因此,在求偶季節(jié),雄企鵝要用頑強的毅力沿著海岸慢慢地徘徊一天至數(shù)天,才能找到合適的禮物;于是,便如獲至寶地拾起,虔誠地奉獻在雌企鵝的腳下;然后,退開幾步,在一旁觀看,等待對方的應(yīng)答。一旦被認(rèn)可,倆只企鵝就會在雪地背風(fēng)的地方修筑洞房,形影不離地結(jié)成穩(wěn)固的家庭,開始生兒育女。
廣泛分布于全球熱帶、亞熱帶潮間帶的招潮蟹,它最大的特征就是雄性招潮蟹有一對大小非常懸殊的螯,那只大螯特大,又稱交配螯,其重量幾乎為身體的一半,擺在前胸,就像是武士的盾牌。
每當(dāng)潮水退落的時候,它們便爬出洞穴,到海灘上進行取食、修補洞穴、求偶等活動;這時,雄性招潮蟹常常會高舉起那只粗壯有力、鮮紅耀眼的大螯,頻頻飛舞,好像是在招手示意,歡迎潮水的到來,因而得名。當(dāng)雄蟹一旦發(fā)覺附近有雌蟹過來,就會格外起勁地抬高它那美麗的大鰲,上下舞動,作出各種炫耀表演,以取悅對方,直到雌蟹伴隨它一起回穴。
在爬行動物中,有一種很特別的動物,俗稱變色龍。其最顯著和出名的絕技,就是它們的體色變化多端。它的正規(guī)學(xué)名叫避役,在生物學(xué)分類系統(tǒng)中,屬于爬行綱蜥蝎目避役科。因其善于變色而獲得“變色龍”的美名。普通避役,在一天之內(nèi)可以變幾種顏色;有些種類的避役,其體色甚至能夠時時刻刻發(fā)生變化。長期以來,人們普遍認(rèn)為,變色龍之所以改變體色,是為了偽裝自己,與周圍環(huán)境的顏色一致,以逃避敵害等。但是,近代的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變色龍之所以進化有這種能力,主要是為了吸引異性,嚇跑競爭對手,傳遞其它與社交有關(guān)的信號,實在是“為愛變色”!雄性變色龍,其體色的種類越多、越明顯,就越能對潛在的配偶產(chǎn)生更大吸引力;因為,變幻著的色彩,是在向異性炫耀自己的優(yōu)良基因,同時也在暗示自己健康的身軀。當(dāng)求愛遭到拒絕或者在搏斗中敗下陣來,它們會利用灰色和褐色表示自己“認(rèn)輸”。雌性變色主要有兩個作用,一個是吸引異性注意,另一個則是告訴同類“我懷孕了”。
蝸牛是用黏液的痕跡覓得佳偶。
雄刺猬在求愛時,會圍繞著雌刺猬轉(zhuǎn)圈, 有時要不停地轉(zhuǎn)上幾個鐘頭。
鱷魚的戀愛也很浪漫;雄性鱷魚在水里發(fā)出低頻的召喚,這種頻率人耳是無法聽到的,但水底的雌性鱷魚能聽到;無論有多遠(yuǎn),只要聽到這種的低頻的、無法抗拒的情話,雌鱷魚就會趕去相會。
有蹄類及食肉類的雄性動物,常用舌、齒、爪、等給雌性整理毛發(fā),兩性相互舐鼻、唇和臉。例如,大象在求愛時,一般是雄象用鼻子先在雌象身上撫摸,而后鼻子互相糾纏,有時還把鼻尖塞到對方的嘴里。
不過,有些動物的求偶,卻讓人匪夷所思。例如蜘蛛與螳螂,它們的求偶方式是悲壯的以身相許。一般動物都是雄大于雌,而蜘蛛相反,是雌大于雄。有的雄蛛在交配之后,常被惡妻吞食;有的還未等完婚,就已成了未婚妻的點心。有些種類的蜘蛛,幾乎是主動地翻著筋斗往雌蜘蛛口里鉆,目的是讓自己殘肢能夠進入雌蜘蛛的生殖器,以阻斷其他雄性競爭者與“她”交配的可能,設(shè)法將自己的基因傳播下去。
螳螂則更為凄慘,在戀愛成功,新婚燕爾之際,雌螳螂會咬掉情郎的頭,并將其吃掉!為什么雄性螳螂要這樣以性命為代價、心甘情愿地從容赴死哩?原來,雄螳螂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抑制中心在頭部,一旦雄螳螂丟掉了腦袋,隨之也就失去了抑制機能;沒有頭的雄螳螂軀體內(nèi)的精液就會流入雌螳螂體內(nèi),確保卵子受精。雌螳螂一邊交配,一邊從雄螳螂的頭部往尾部咬去,一直吃到雄螳螂的腹部為止。這時,卵子獲得了豐富營養(yǎng)及充分地受精;雌螳螂不僅吃飽了、 還貯備了足夠的能量,以應(yīng)對孕育和產(chǎn)卵的需要。
三.相伴
在動物王國中,雖然沒有法定的一夫一妻制和終生結(jié)伴的約定,但有些動物,一旦結(jié)成伴侶,便感情專一地終身相伴,真正堅守著純粹的一夫一妻制。如果一方不幸離去,另一方則會表現(xiàn)出極大的悲哀,終身不“娶”不“嫁”。鳥類中90% 的物種都是一夫一妻制的,如烏鴉、天鵝、大雁,都是恩愛夫妻的模范。天鵝自古以來就被認(rèn)為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生靈,一旦配成對,終身不分開。近代環(huán)志已證明了天鵝這種“一夫一妻”的婚姻關(guān)系。
春秋時期晉國著名樂師、道士師曠(公元前572-532)在他所著的《禽經(jīng)·烏》中就記述了“哀烏吟夜”、“烏以悲啼”;并說:“烏之失雄,雌則夜啼”。烏鴉是用夜啼來表達自己的不幸與悲哀。1993年在江蘇連云港尹灣漢墓出土的一批西漢晚期的竹簡中記述:“雌烏被創(chuàng)后,雄烏欲從之死”。在有等級的烏鴉社會里,“烏鴉頭領(lǐng)”一旦失去配偶,就會自動放棄支配地位,過起隱居生活。
唐朝余知古撰寫的《渚宮故事》中記述:“南朝宋明帝劉彧(439-472)修建竹林堂,新陽太守鄭裒獻雌鶴于堂,留雄鶴于府邸。雄鶴失侶,晝夜鳴叫,聞?wù)邽橹疁I下。雄鶴又常赴堂中,與雌鶴交頸共舞,宮人驅(qū)之,不肯離去。”
元代韋居安撰寫的《梅磵詩話》中記載有“雁丘”的故事,說的是:金末元初,詩人元好問(1190-1257),在16歲那年,由家鄉(xiāng)山西秀容(今忻州)到并州(今太原)趕考,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,手提兩只死雁,告訴元好問說:“今日設(shè)網(wǎng)捕雁,捕得一只,已被獵殺;另一只逃出羅網(wǎng),本可遠(yuǎn)走高飛,脫離險境;但此雁不僅悲鳴不去,竟然投地而死”。元好問聽后,感慨萬千,遂將兩只死雁買下,雙雙合葬于汾河之畔,堆起石頭作為標(biāo)志,稱之為“雁丘”。接著,年輕的元好問,即興感懷地寫出一首傳世之作《摸魚兒·雁丘詞》,那感動世人的經(jīng)典詞句“問世間,情為何物,只教生死相許”便由此而來。金庸在其作品《神雕俠侶》中多次引用這一千古名句;瓊瑤在電視劇《梅花三弄》的主題曲中也曾用此句。這個“雁丘”至今仍是山西省太原市汾河公園東岸迎澤橋南的一個景點。
清朝大儒、國學(xué)大師俞樾(1821-1907),在他的代表作《右臺仙館筆記》中記載了“雁!钡墓适。說的是無錫縣蕩口鎮(zhèn)有一居民,得到一只活雁,準(zhǔn)備殺而烹之。被一書生看見,覺得大雁可憐,就買下它,帶回家,養(yǎng)著玩;但又怕它飛掉,于是用繩子綁住雁的兩只翅膀,和家中的雞、鴨關(guān)在一起,倒也相安無事。唯一特殊的是,只要聽見上空雁唳,就昂首高鳴。有一天,一群大雁從天上飛過,地上這只雁大叫不停。忽然,有一只大雁自空而下,棲于屋檐,兩雁伸長頸脖、著力撲打著雙翅、相互凝望鳴叫。書生見此情景,悟出兩雁必定相識,就剪斷了繩子。遺憾的是,此雁之翅,因縛之過久,屢飛屢墮,飛不了啦!屋檐上的那只雁等候終日,最后跳了下來,與地上的那只雁相對哀鳴。第二天,當(dāng)書生再去看望時,只見兩雁頭頸相絞,死死地繞在一起,直絞得雙雙斷了呼吸!書生感其情義,合而葬之,名曰“雁!薄
由于雁的配偶關(guān)系是一夫一妻制,喪偶后不再另配,即便并不是所有的大雁情侶都像梁山泊、祝英臺那樣的生死相隨,但是,失偶的孤雁,凄涼哀怨、引頸悲鳴的情景,也足以激起人們的同情與感嘆!
中央電視臺曾播出過的《猴子趣談》節(jié)目中講到:在我國云南有一個猴島,島上的一個老猴王被擊敗后死于水中;它生前的王妃把它拖上岸,面對已腐爛的尸體悲痛萬分,并時時守候在尸體旁。
在南美洲的熱帶雨林里,當(dāng)一只眼鏡猴被人類捕獲時,它的伴侶會毫不猶豫地自投羅網(wǎng),絕不會獨自逃生,頗有些“不求同日生,但求同日死”的氣概和悲壯。
最近,有對大鵝成了“網(wǎng)紅”。2016年2月14日,深圳網(wǎng)友在微博上發(fā)出了兩只鵝“親吻”的圖片,并配文:“與君吻別離,相送到村口,夕陽長身影,自此各天涯”。在短短的兩天內(nèi),這條微博被轉(zhuǎn)發(fā)了1.8萬次。
照片中顯示的是一只母鵝被包扎捆綁在摩托車尾,一只公鵝站在摩托車下,兩只鵝嘴對嘴,被網(wǎng)友解讀為在“親吻”。后經(jīng)《現(xiàn)代快報》記者的調(diào)查,這兩只青梅竹馬的大鵝,家在廣東梅洲,春節(jié)時,主人準(zhǔn)備將母鵝送給親戚,誰知,家中那只公鵝,跑到村口,伸長著脖子,試圖解開母鵝身上的繩子,動作十分親昵;同時,一直還在“嘎嘎”地叫喚,似乎在祈求主人,放開她吧!
最后,主人向記者表示,這對“情侶鵝”還是被分別宰食了。這也是情非得已,大概這就是家養(yǎng)禽畜的歸宿吧!
近來在網(wǎng)上搜索,見到有網(wǎng)友還評出了自然界最忠誠的10對模范夫婦:它們是企鵝、狼、天鵝、蠑螈、兀鷹、琵琶魚、田鼠、白頭海雕、雙髻鯊、橙黃金蛛。
四.護幼
人類也好,動物也罷,惟有父母之愛是默默奉獻、不求回報的。包括螻蟻在內(nèi)的一切生命,特別是母親,當(dāng)生命攸關(guān)的時候,總是義無反顧地舍棄自我,把生的希望留給后代。
“舐犢之情”這一成語典故,出自南朝宋史學(xué)家范曄(398-445)所著的《后漢書·楊彪傳》“猶懷老牛舐犢之愛”。舐犢之情見于各種哺乳動物;對初生小獸的舐拭,是親仔行為的最初體現(xiàn)。例如,當(dāng)一頭小鹿降生后,母鹿不顧產(chǎn)后身體的虛弱,就給小鹿從頭到尾一遍一遍地舐拭,鼓勵著小鹿站起來,特別要舐去小鹿的胎糞。這不僅僅是為了清潔,也是為了刺激小鹿的胃腸蠕動,幫助促進其消化功能。因此,這最初的母愛——舐犢之情,是凈身,是溫暖,是安撫,是鼓勵,更是對生命潛能的激發(fā)。
羅非魚,我國俗稱非洲鯽魚、越南魚和福壽魚。在繁殖季節(jié),雄魚除了有更為鮮艷的婚姻色外,還擅長挖穴做窩,并守衛(wèi)在窩穴的附近等候雌魚的到來。雌魚在窩內(nèi)產(chǎn)卵,立即將卵含入口中,與此同時,雄魚排精,雌魚也立即將精液吸進口內(nèi),受精卵在雌魚的口腔里發(fā)育。當(dāng)稚魚具有微弱游泳能力時,雌魚將其吐出,并守護在側(cè),若有敵害,立即會將小魚全部吸回口中,直到能獨立生活,才離開母親的口腔。用人類的話說:“寶寶是含在嘴里長大的”。
澳大利亞有一種蜘蛛在產(chǎn)過卵后,就再也不會看到孩子們 “長大成人”了;因為它要躺在它們中間慢慢液化,將自己變成一種可以食用的粘性物質(zhì),讓孩子們在生命之初,得到足夠的營養(yǎng)。
成語“首尾就烹”的故事,在畫家豐子愷《護生畫集》中,展現(xiàn)的是這樣一個慘不忍睹的場景:一口滾著開水的鍋,一條類似鱔魚的動物,頭和尾部都在沸水中,但它仍拼力地把身體的腹部,高高拱出水面。因為這是一條有孕的母鱔,當(dāng)它被人類煮食、自己遭受巨痛、瀕臨死亡的時候,仍在努力保護著腹中的胎兒。真是,可憐天下父母心!
古籍《廣信府志》有“母犬觸柱”的記載。說的是戈陽縣方家墩有戶姓吳的人家,養(yǎng)的狗生了幾只小狗。主人不想再養(yǎng)多余的小狗,就叫仆人把小狗扔到河里去淹死算了。誰知仆人卻把小狗拎到廚房,放在鍋里蒸煮,準(zhǔn)備私下享用。誰知這一切都被尾隨其后的狗媽媽親眼目睹又無能為力,竟在悲痛辛酸的號叫之后,以頭撞墻而死。
陜西省漢中市南鄭縣黎坪鎮(zhèn)的黎坪國家森林公園里,有一個景點叫鹿跳峽。
相傳遠(yuǎn)古時期,這里水美草肥,成群的麋鹿幸福地生活在這里。有一天,幾只惡狼盯上了它們,緊急之下麋鹿們紛紛四散奔逃,有的跳過峽谷,到對岸避難。這時,逃難隊伍中有一對母子也準(zhǔn)備跳越峽谷,但那峽谷的寬度較大,超越了小鹿的跳躍極限,小鹿不慎跌入崖下湍急的水中,這時鹿媽媽奮不顧身得跳入水中,頂起小鹿跳上彼岸,自己卻被激流卷入深潭。人們?yōu)榱思o(jì)念這種偉大的母愛,就把這個峽谷命名為鹿跳峽,并刻碑塑像,以茲紀(jì)念。
2015年11月26日的《南方周末》,發(fā)表了中國攝影家協(xié)會理事、航拍攝影師王琛(1965-)在肯尼亞的低空航拍作品《馬拉河之渡》。角馬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,長得像牛又像馬。圖片上清晰可見的是:在馬拉河前,成千上萬頭大群遷徙的角馬止步不前,尼羅鱷和角馬在水里虎視眈眈。這時,老弱病殘的角馬會率先跳入河中,用自己的身軀喂飽河中那兇殘的天敵尼羅鱷;隨之,數(shù)以萬計的中青年河馬,便乘隙迅速搶渡那鮮血染紅的馬拉河。這一悲壯場景被人類稱為“天國之渡”,并且,年復(fù)一年地進行著。使人驚訝的是:這些老弱的角馬們,怎么能這樣適時地、集體地、無私地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哩!
另外,動物之間的母愛行為,不僅發(fā)生在同種類動物之間。據(jù)揚子晚報網(wǎng)絡(luò)版2001年6月23日報道: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土城鎮(zhèn)城前村張長安家飼養(yǎng)的一只6斤多重的大母貓,居然做起了7只野兔的“媽媽”。2005年7月11日,捷克動物園內(nèi),一只剛滿月的小虎崽,依偎著它的犬媽媽,盡情玩耍;因為這個小虎崽的母親生下它后,拒絕哺乳,好心的犬媽媽收養(yǎng)了它。
根據(jù)科學(xué)家們的觀察,狼是一種母性很強的動物,它不僅對自己的子女照顧和保護得十分周到,它還會收容失去母親的小狼。撫養(yǎng)同類的遺孤,好像是母狼的責(zé)任;真是達到了人類社會“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境界。母性的本能驅(qū)使母狼去保護那些孤立無援另類的幼崽,包括小狗和人類的幼嬰。特別是在母狼由于種種原因失去自己的狼崽后,發(fā)生攝取人類幼嬰的事,也是不足為奇的。
大多數(shù)人覺得狼兇殘可惡,但是有關(guān)母狼撫育人類嬰兒的傳說,卻屢見不鮮。著名瑞典生物學(xué)家林奈(1707-1778)在他生物分類的著作中就記載了1344年于德國黑森發(fā)現(xiàn)的被狼哺育長大的小孩;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狼窩里發(fā)現(xiàn)了兩個女狼孩,此事還曾轟動一時;在布隆迪、法國、比利時、都出現(xiàn)過狼孩。到20世紀(jì)50年代末,已發(fā)現(xiàn)有14個野孩子是由狼哺育的。到2007年,俄羅斯和柬埔寨都分別報道發(fā)現(xiàn)了狼孩。在我國的古藉書《史記•大宛列傳》中,也有棄嬰被狼收養(yǎng)的傳說;甚至在《古今圖書集成•禽蟲典》中,還有親眼目睹母狼給人嬰喂奶的記載。
相傳羅馬的創(chuàng)建人就是由母狼喂養(yǎng)過的,所以羅馬人將狼看作恩獸,并將“母狼乳嬰”的圖案作為羅馬的城徽。
五.尊老
有人認(rèn)為:“哺育子女是動物共有的本能,贍養(yǎng)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”,實則不然。成語“烏鴉反哺”、“羊羔跪乳”、“馬不踢母”、“犬埋母骨”等,都說明我國的先賢們早已知道一些動物的尊老行為了。
明代醫(yī)藥學(xué)家李時珍(1518-1593)在《本草綱目·禽·慈鳥》中稱:“此鳥初生,母哺六十日,長則反哺六十日,可謂慈孝矣”。我國古代,烏鴉曾被認(rèn)為是吉祥鳥,又叫慈鳥。后來,可能由于其貌不揚、又常在有喪事的人家出現(xiàn),因而遭到人類的普遍厭惡。但在敬老、養(yǎng)老方面,古今中外都認(rèn)可烏鴉是動物中的楷模。
烏鴉的家庭關(guān)系健康和諧;小烏鴉出殼后,由父母共同飼喂;但當(dāng)老烏鴉年老體衰、不能覓食而呆在窩里時,它們的子女就會銜來食物喂到老烏鴉口中,直至終老。這就是人們常說的“烏鴉反哺”。近代科學(xué)家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它的反哺對象,還不一定是自己的父母。因為烏鴉是一種群居性鳥類,在自己吃飽的前提下,還會將食物分給其他無法獨立獲取食物的同類。
“犬埋母骨”,說的是古時淮安城中有一戶人家,把自養(yǎng)的母犬殺掉吃了。剩下的三只幼犬,把人們吃剩丟棄的母骨銜在一起,用土掩埋,然后伏在地上不停地悲鳴;鄰里左右都說它們是孝犬。
.“猿拔母箭”的故事是,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軍鄧芝(?-251),在打獵時射中一只母猿。他看到猿的孩子為母拔箭,用口吮吸流出的血,然后用樹葉塞住母猿的傷口,哀傷不已。鄧芝扔掉弓箭,嘆息道:“山間的動物還能如此疼愛自己的母親,難道人還不如一只猿猴嗎?”從此,鄧芝再不打獵了!
唐代天寶末年(約公元750年左右),長興的一個姓沈的人家養(yǎng)了只母鵝,在孵化幼鵝時腸子漏出而死。所孵化的幼鵝聲聲悲鳴,什么東西也不吃,啄來破舊的草席碎渣蓋在母鵝身上。又銜來茅草,陳列在前面,像在做祭奠一樣,然后向天悲鳴而死。沈家覺得很不尋常,就把它裝殮在一個盒子里埋葬了,后人稱為“孝鵝冢”。
在坦桑尼亞的一個黑猩猩群落中,女族長過世了,她兒子在母親尸體旁坐了整整一天,有時還抓著母親的手發(fā)出幾聲嗚咽;在此后的幾個星期里,情緒越來越低落,并離群而居,不再進食,原本健康的兒子,3周后,也隨母而去!
有一種生活在草原上、專門吞食動物尸體的鳥類——白尾鷲,在發(fā)現(xiàn)食物之后,會發(fā)出尖銳的呼嘯聲,把同伴招來一起飽餐。但是,在吃的時候,并不是一擁而上,你搶我奪;而是優(yōu)先照顧年長者,讓老鷲先吃;老鷲吃飽以后,就到附近的高丘上擔(dān)任警戒,其它白尾鷲才開始進餐。
猴子平素雖然頑皮嬉鬧,但在集體吃食時,卻讓“猴頭”和長者先吃,剩下的再分而食之。
非洲的羚羊群內(nèi),倘若有一頭年老的羚羊在場,其余的羚羊便都不會躺在地上。偶爾有不懂事的小羚羊躺下了,也會被叫起來。
澳大利亞的彩虹鸚鵡、英國的禿鼻烏鴉等鳥,是以垂直方向群棲的,年幼的鳥停棲在低處,而年長的鳥停棲在高處,以防敵害襲擊。美國的棕頭椋鳥、加拿大的紅翅鶇等鳥是以水平方式群棲的,年老的鳥在內(nèi)層,年幼的鳥在外層,所以首先遭受襲擊的是后者,前者比較安全。
在鹿家族中,老弱的母鹿總是被分配干些細(xì)活,或當(dāng)保姆撫養(yǎng)幼鹿;或當(dāng)向?qū),帶領(lǐng)大家尋找草肥水美、花香果甜的處所。對于病、老的雄鹿,還會安排一只強壯的小鹿專門侍侯它。
六.友愛
許多動物都有“非凡的美德”,也愛“助人為樂”!
偶爾可以見到兩只老鼠前后同行,后面的一只叼著前面一只老鼠的尾巴。若仔細(xì)瞧瞧,您會恍然大悟,原來后面那只是瞎子。
吸血蝙蝠有一種特殊的分食行為,吸飽血液的成年雄蝙蝠,會反芻部分的血液給雌性、幼年蝙蝠或其他沒有任何親屬關(guān)系的、饑餓的同伴分享。這是因為蝙蝠出生率很低,但其壽命又較長;根據(jù)自然界的規(guī)律,如果它們種群的數(shù)量不能穩(wěn)定在一個足夠大的基數(shù)上,該種群就很難避免滅絕的命運。
大雁在飛行途中,如果雁陣?yán)镏杏幸恢淮笱阋虿、因傷或其它原因,突然掉落下來,這時,會有另外一只或兩只健康的大雁也離開雁陣,全力陪伴、保護和幫助這只落伍的大雁,直到它康復(fù),再重新奮力飛行,并加快速度,追上隊伍或參與到新的雁陣,繼續(xù)飛行到目的地。大雁這種以強扶弱的做法,對于雁群的生存起到非常關(guān)鍵的作用。
螃蟹在它發(fā)育生長的過程中,要連續(xù)幾次脫殼。當(dāng)螃蟹脫殼時,常成群地趴伏在一起,凡是不脫殼或已長好硬殼的螃蟹,會自動擔(dān)當(dāng)哨兵,保護正在脫殼的螃蟹免受侵害。
沙丁魚在海中遨游,遇到狹窄通道時,會自覺地排成整齊隊伍,讓年幼的在上層,年長者在下層,井然有序,依次前進,從不爭先恐后。看來,沙丁魚也懂得文明禮讓,顧及他人。
在亞馬遜盆地,有種世界上體型最小的小絹猴,當(dāng)做了母親的小絹猴外出找食物時,也會像人類一樣,把孩子托給親戚或鄰居照看。人類學(xué)家將這種做法稱為“分派父母”。許多動物,包括大象、獅子、狐猴、蝙蝠和多種鳥類都會這有這樣暫時的“代理媽媽”。
百年前,人們在亞馬遜河兩岸砍伐樹木時,發(fā)現(xiàn)在電鋸的轟鳴聲中,所有的動物都被嚇跑了,惟有一種叫樹虎的動物沒有走。據(jù)記載,樹虎是非常怕人的,為什么不走? 原來,不知道什么時候,有一只樹虎被樹膠粘在樹干上了,從此再也不能動彈。但這只不能動的樹虎仍然能活很多年;因為周圍的樹虎不會拋棄被粘住的同伴,而是從不間斷地輪番來喂養(yǎng)它。好奇的工人把粘有樹虎的樹,移植到遠(yuǎn)處,所有的樹虎,為了要照顧那個同伴,也都跟著遷移到遠(yuǎn)處 。遺憾的是,人類中的貪婪者,為了獲得樹虎昂貴的毛皮,便利用樹虎之間的友愛和奉獻精神,故意將一只樹虎粘在樹上,引誘成群的樹虎來喂養(yǎng),造成善良的樹虎,紛紛落入捕獲者的圈套,常被一網(wǎng)打盡,導(dǎo)致了樹虎的滅絕!
一只北極鼠,被獵人的夾子夾住了后腿,夾子又被纏在了樹上,動彈不得。但它沒死,直到一年后,它的后腿脫落,一瘸一拐地逃生了。因為這一年中,總會有些北極鼠長時間地輪番給被困住的同伴喂食。結(jié)果與樹虎的遭遇一樣,北極鼠現(xiàn)在也被滅絕了!
南非沙漠里特有的沙龍兔,能在極度缺水的環(huán)境里成活,完全是因為團結(jié)友愛。沙漠雨水稀少,每逢下雨的時候,都會有一只領(lǐng)頭的成年沙龍兔,不吃不喝地外出尋找水源,找到后,又不眠不休地快速返回,再帶領(lǐng)同伴往水源地趕。因為這些水源有可能在沙漠的高溫干燥天氣里很快蒸發(fā)。到達目的地后,那只領(lǐng)頭的成年沙龍兔常常會因為精疲力竭而死去。它在用自己的生命,換取同伴們的生存機會,這種精神,是多么博大無私。又是人類,利用沙龍兔的這一特點,故意設(shè)制假水源,當(dāng)大批沙龍兔到達地點后,卻因那里根本沒水而渴死。于是,捕獵者便不費吹灰之力地滿載而歸。
成群的斑馬在草原上覓食時,常受猛獸的襲擊,為此,總有一匹斑馬擔(dān)任警戒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險情,立即發(fā)出信號;與此同時,斑馬群中便會有一匹甘于獻身的志愿者出來,孤身與猛獸搏斗,以便引開敵人,讓同伴們逃離;結(jié)果,當(dāng)然是被猛獸吃掉了。如果再度遇險,同樣還會有另一匹斑馬志愿者出面抵擋。這真是一種前仆后繼、奮不顧身、饒勇壯烈的英雄行為。
近來,在網(wǎng)絡(luò)上,也較多地出現(xiàn)了有關(guān)動物友愛的消息和視頻。
2016年3月3日下午,在青島市嶗山區(qū)科苑緯三路上,一條狗被貨車司機撞死后,另外兩只同伴在馬路中央苦苦相守,遲遲不肯離去。不久,死狗被好心的愛狗路人挪到安全處,兩只同伴仍守在一旁,還不時舔舐死去同伴的傷口,撥動它的耳朵,扒它的身子,好象是想讓它站起來。
2016年3月3日,騰訊視頻報道了一則在沙特阿拉伯拍攝到的情景;開始時,一只知更鳥疑似撞到了玻璃窗后,昏迷地躺在地上。另一只知更鳥,趕緊上前不停地用自己的小嘴啪打?qū)Ψ;見同伴仍一動不動,知更鳥又賞試著旋轉(zhuǎn)移動對方的身體;杳缘闹B最后奇跡般地恢復(fù)了意識;最后,兩只鳥一前一后地飛離現(xiàn)場。
2016年元月5日鳳凰網(wǎng)有一個視頻,開始是一群水牛正在悠閑地低頭覓食,突然躥出一只老虎,猛地向一頭水牛飛撲過去,迅速將其按倒在地;大多數(shù)水牛驚恐地四散逃逸,但仍有一只水牛留在正在被老虎撕咬的同伴身旁,不停地用嘴接觸倒地水牛的身體;緊接著,回來了一個同伴,同樣用嘴接觸倒地水牛的身體后,引得老虎與自己撕打;不一會,大批已經(jīng)逃離的那些同伴,又都飛速返回到倒地水牛的身邊,這時,老虎也知道寡不敵眾,轉(zhuǎn)身逃走了。
七.喪葬
對死者的悼念與哀思,不僅存在于人類;很多種類的動物,和人一樣,對生命的終結(jié)有著強烈的感覺。不僅會對死亡的同類,表現(xiàn)出悼念之情,還會舉行五花八門的“葬禮”,有些葬禮很隆重,有些葬禮很文明。
烏鴉見到遇難的同類,會把死者銜起來,丟在附近的池塘或深坑里,周邊常常圍有不少的同伴,或在低空盤旋,或在地上跳來跳去,久久不肯離去。
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森林中,生活著一種體態(tài)嬌小的文鳥,當(dāng)同類死亡后,它們會叼來綠葉、彩色漿果或五顏六色的花瓣,覆蓋在同類尸體上。
南美洲安第斯山區(qū)有一種禿鷹,在發(fā)現(xiàn)同類死去后,便會將尸體撕成碎片,然后用爪子把這些碎片送至大樹頂梢或高山的崖洞中;放好之后,還在崖洞的上空不停地盤旋。
鶴是極富感情的禽類。生活在北美沼澤地的美洲灰鶴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死亡的同類,便會久久地在尸體上空盤旋。接著,由“頭領(lǐng)”帶著大伙飛落地面,默默地繞著尸體轉(zhuǎn)圈。而生活在西伯利亞的灰鶴則是另一種悼念方式;當(dāng)某一灰鶴不幸死去,它們便哀叫著守護在死者跟前,待“頭領(lǐng)”突然發(fā)出一聲尖銳而凄慘的長鳴后,眾灰鶴頓時默不作聲,腦袋低垂,好像是在默哀。
非洲有一種獾,當(dāng)發(fā)現(xiàn)死亡的同類時,會想方設(shè)法召來同伴,將死者拖入附近的河流中,然后眾獾一齊肅立在河岸上,望著河水,悲傷地哀鳴不止!
2016年元月5日,網(wǎng)上視頻。在美國一個地鐵站的路面上,一只老鼠拖著自己同伴的尸體,旁若無人地往前走,中途不時停下來休息一下,一直拖到很遠(yuǎn)處地鐵站的角落里。
傳說:大象到了老年,在預(yù)知自己將要死去的時候,便會主動離開象群,獨自跑到密林深處一個神秘的地方,靜靜地等待死神的降臨。1978年12月,一位動物學(xué)家在調(diào)查非洲象的分布時,無意中看到了一場“大象的葬禮”。幾十頭大象圍著一頭像是患有重病的老雌象,連站都站不穩(wěn)了。過了一會兒,老象蹲了下來,低著頭,不停地喘著粗氣,偶爾扇動一下耳朵,發(fā)出一聲低沉的聲音。圍在四周的象用鼻子把附近的草葉卷成一束,投在雌象的嘴邊。可它已經(jīng)吃不了任何東西了,只是困難地支撐著身體。最后,雌象終于支持不住,倒在地上死了。這時,周圍的象群發(fā)出一陣哀號,一頭為首的雄象用自己的牙掘松地面的泥土,并用鼻子卷起土塊投到死象的身上。其它大象也紛紛用鼻子把石塊、泥木、枯草、樹枝卷成團,投到死象身上。過了沒多久,死象就被完全掩埋了,地面上堆起了一個土墩。為首的雄象邊用鼻子卷起土加在土墩上,同時又用腳踩踏土墩。其它的象也跟著去踩那土墩,將它踩成了一座堅固的“墳?zāi)埂。最后,只聽雄象發(fā)出一聲洪亮的叫聲,象群馬上停止踩踏,開始繞著土墩慢慢地繞圈。象群就這樣一直走到太陽下山,才耷拉著頭,甩著鼻,扇著耳,萬分依戀地離開土墩,向密林深處走去。
九.結(jié)語
動物有情,感人事跡萬萬千,不贅敘了。總之,上述動物的種種情感行為,是與生俱來的由基因控制的本能;其目的和意義就是為了傳宗接代,使種族延續(xù)。而物種的延綿不斷,又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的三大內(nèi)涵之一(棲息地、繁殖、食物)。因此,動物繁殖過程中的情感行為,日益受到人們的關(guān)注。
圣雄甘地(1869-1948)說過:“一個國家的道德水準(zhǔn),可以從她對待動物的方式判斷出來!
唯愿人類能夠更多地了解、認(rèn)識、研究、宣傳和滿足動物生存和繁衍過程中的各種情感需求,保證和協(xié)助它們安全、順利地繁衍生息,為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,添磚加瓦!